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新闻 > 正文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土木学院研究生、青年“五四”奖章得主刘奎周采访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4日 08:32    来源:

四月末的阳光还很温暖,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我在建筑艺术楼见到我院本年度青年“五四”奖章得主刘奎周时,更是感到春风和气。学长刚刚做完实验,仅仅洗了个脸、拉下来袖子便来接受采访,话题也自然是从科研课题说起。

刘奎周学长是我院研二学生,虽然来到开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不久,但已担任过多职,且科研成果显著。一头微卷黑发,面带微笑,看起来比同龄人要稳重些。

我问他道:能不能介绍一下咱们课题组基本情况,咱们目前的课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学长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们大课题组以彭晖教授为核心,团队有老师多人,博士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一直从事桥梁新型建筑新材料及新型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我们这个小组课题是《氧化镁基水泥反应机理与应用研究》,即寻找一种新型凝胶材料取代或者部分取代传统硅酸盐水泥,助力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

我又问:“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是什么?

他回答道: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分别是在2030年和2060年实现。

他又补充道:我们课题组现在研究的这种绿色凝胶材料在煅烧温度最低只需650℃即可,而普通硅酸盐水泥却需要1450℃,这样生产的能耗就少了很多,实现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它在形成强度的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一种“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综合运用,即“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通俗来讲就是把工厂预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后再利用。

我们像朋友一样聊着,我不仅向他咨询学科研究的相关问题,还询问了他大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我了解到刘奎周学长从本科生阶段起就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还获得过“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两度“国家奖学金”,相关事迹也被湖北工业大学校刊报道过多次,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大学最难忘的便是每天晚上从图书馆回寝室路上那一抹昏黄路灯之下的月影斑驳和桂影婆娑。

来到开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攻读硕士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停下来休息,而是继续保持了本科阶段的势头。目前他的成绩居班级前10%,综测86.657(1/110)。在2021年同时负责或参与了诸如“博士团”之类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多项,个人主持或参与了多个项目、获得了省部级校级荣誉20余项,其中包括第十届“母亲河”奖和“全国青少年零碳科技领航项目”。

其实,刘奎周获得“母亲河”奖正是凭借零碳建材—镁基水泥项目。他解释道:“生产氧化镁基水泥的主要矿石材料是菱镁矿,而菱镁矿分布极度不均,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俄罗斯和朝鲜。另一来源是盐湖卤水或者海水,而这种方法成本相对较高。”他还告诉我,我们学院通过菱镁矿煅烧来生成活性氧化镁水泥,并且可以循环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据悉,目前研究可循环利用的固碳水泥的学者很少,仅剑桥大学Abir AL-tabbaa教授等6人在此领域开展研究。研究一个前人未涉足过的领域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学长也告诉我说如果想要挑战自我可以另辟蹊径,这个过程势必会吃很多亏,会像学长那样“连续几个月都在试错”。但最后的结果总是能令人振奋的,况且,将国家战略和科研课题相结合,这就是科研中最大的动力了吧。

学长在研一的时候担任了院科研办助管,在实验和学习之余经常帮忙组织举办和接待各种各样的讲座等等。他表示,在此期间对于研究生阶段即将要开始的科研产生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现在他已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实践发现,发现个人能力有限,难以同时做好科研工作和非科研工作,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全身心做好科研”他谦虚说道,现在心态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作为长沙市百场党史学习教育进校活动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深入了长沙、宁乡、湘潭等百所学校进行了100场党史宣讲,覆盖5万余人。在团中央举办的天津市专场宣讲活动中,观众更是达到了10万余人。同时作为湖北工业大学朋辈学业导师,还会为学弟学妹提供相应帮助。

采访最后,刘奎周学长对我说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考研是个很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根据国家战略选择研究课题是真正的“痛并快乐着”,这个过程的收获是无与伦比的。

我明白,他的这种成熟与稳重是经历过长年累月的洗礼了的,是一种“愿意将科学研究融入祖国战略需求”的格局,是一种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稳重,是求真务实的态度,这正是新时代“五四”青年的含义所在。刘奎周学长绝无放松之态,他的目标和决心是那样纯粹,当然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忘我和无私的精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文/图 易良锦  审/黄阿明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开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